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大脑在未成熟前受到损伤,形成非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变,导致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或者停滞在某一阶段,肌肉平衡缺失、挛缩,受累部分发育不良,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和姿势的异常运动发育,临床以运动和姿势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下肢矫形器能防止畸形或关节挛缩的产生,在改善与诱导脑性瘫痪患者提高稳定功能和运动功能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应用矫形器治疗的目的
1、预防畸形,矫正畸形。对于脑瘫患者,矫形器与辅助器具主要是通过力的作用矫正肢体的畸形或防止畸形加重。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由于各肌群的肌力、肌张力不平衡或姿势异常引起的身体重力的不平衡,进而很容易再引起继发性的骨与关节的畸形。骨关节畸形可分两类:柔性的;固定性的。柔软的骨关节畸形可以应用手法被动矫正,然后再应用矫形器保持骨关节于功能位。固定的骨关节畸形是因长期的肌力不平衡,姿势异常得不到矫正,肌肉、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或发育中的骨关节变形引起的。固定性畸形不能应用手法矫正,矫形器仅具有维持现状、控制畸形发展的作用。因此,对固定性骨关节畸形装配矫形器前首先是承认固定性畸形,然后采取一些技术使矫形器能适应这种固定性畸形。例如:固定性马蹄足时,应适当垫高足跟,改变足前部承重过大的问题。足前部承重过大,经常会引起足掌疼痛。一般的骨关节固定性畸形都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手术矫正。
2、支撑、保持功能。人体不论为了保持躺、坐,还是站立姿势,都需要考虑两方面的稳定因素:稳定的内在因素和稳定的外在因素。当稳定的内在因素不够时,可以用矫形器作为外在因素通过限制异常运动来保持关节的稳定,加大支撑面积,增加躺、坐、站立姿势的稳定性,也提供步行中支撑期的支撑稳定性。
3、抑制肌肉反射性痉挛。矫形器与辅助器具通过足底的全面承重而抑制原始反射;通过对高张力肌肉的持续性牵引而控制关节运动,可以减少肌肉的反射性经挛。
4、促进运动功能发育。矫形器与辅助器具通过对瘫痪肢体的辅助作用,改善坐、站立和步行能力,促进运动发育。
5、保持功能。步行不稳的患儿戴用安全帽可以避免撞伤头部;使用各种安全带,适当限制肢体活动范围,减少了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的不自主运动,以免自伤;如此等等。
6、改善整体活动能力。通过矫形器及辅助器具的使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患者自强自立精神,塑造坚强的性格。
在脑瘫康复治疗中,医学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能够降低骨骼畸形,延缓残疾发展,改善运动功能,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本文认为脑瘫患者在配戴矫形器的同时,结合医学治疗、康复训练,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个别的疗效显著。患者在配戴矫形器近1年时间里,运动功能能得到改善与提高,主要表现在站立、扶走、行走能力的提高,站立和行走时间的增长,究其原因是:足底着地面增大,提高站立时的稳定性。膝踝足是人体承重的最大支撑部位,提高其稳定性,维持其生物力学特征,是步行的关键;脑瘫患者穿戴矫形器后,膝踝足稳定性提高了,从而明显地改善了运动功能。脑瘫患者常伴随有肌张力增高、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膝反张等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将会出现继发性的畸形。
下肢矫形器具有扩大足底与地面接触,有效支撑人体重量,提高膝踝足稳定性,纠正膝反张、膝屈曲,改善步态,防止足部变形等功能。应用矫形器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肢体稳定功能和运动功能,引导患者沿着正常生理曲线发展,阻止残疾进一步发展。脑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患肢在摆动相着地时,膝反张、膝屈曲、踝足过度跖屈严重影响了步行能力,下肢矫形器能够限制踝关节的跖屈、膝关节反张、膝关节屈曲;在患侧摆动相时帮助患足不触及地面,在支撑相开始时改善患足着地姿势,避免着地时踝内外翻或尖足;在患侧支撑相的中段可使身体易于向前移动,改善了患者步行质量,提高了步行速度。实践证明,脑瘫患者应用矫形器后在提高其运动功能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下肢矫形器的特点:按照人体生物力学原因设计:既符合三点力原理,又符合动态力学的要求;稳定功能与运动功能相结合问题,既强调具有坚强的外固定功能,又根据肢体功能状况,保持关节一定角度、活动度,可以单方向或多方向地改善患者的站立、行走功能。
参考文献:矫形器学、中国康复医学
——摘自中国康复器具协会